大咖共话湾区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4月8日,大咖以“科技赋能湾区,共话聚势领航新程”为主题的湾区“读懂中国”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湾区科技创新对话在广州举行。
此次论坛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科技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办,创新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产业协同促进中心、人工粤港澳数智中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承办。何赋会上,行百多位专家学者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言献策,大咖共同解码湾区科创基因,共话探寻高质量发展密码。湾区
黄奇帆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科技重庆市原市长
未来全世界会有几亿个甚至几十亿个机器人
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要从发展制造业和10大类生产性服务业组成的人工“1+10”产业链集群着手,以“1+10”产业链集群的何赋方式去推动。
当今世界,企业和企业的竞争、地区和地区的竞争、国家和国家的竞争,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竞争、一个技术创新的竞争或者一个项目的竞争,而是以一个产业链集群方式的竞争为特点。
产业链集群不仅仅是制造业本身,上游、中游、下游、零部件、半成品、整机的产业链集群,而是包括制造业和10大类生产性服务业组合成的“1+10”产业链集群的竞争。
这10大服务业包括:产业链的研究开发,产业链的底层技术的创新,产业链的各种物流配送的平衡,产业链的市场准入检验检测,产业链的金融活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服务,产业链的数字化赋能服务,产业链的贸易批发、商业零售以及售后服务,产业链上的商标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服务,产业链上的会计事务、律师事务、专业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这10大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了整个产业链上的服务活动,再加上制造业本身,形成“1+10”产业链。这种产业链过去20年叫做“微笑曲线”,制造业在“微笑曲线”的中间和底部。
最终这个生产性服务业都要围绕着一个个重要的产品形成集群。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新制造板块,每个板块都应该形成这样的“1+10”产业链集群。比如,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五大制造板块,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的生物医药、新的人工智能数字化以及新的高端装备,这五个新板块都是“参天大树”,每棵树有枝干、树枝、树叶,展开就变成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新质生产力关联的行业。
特别是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等,粤港澳大湾区要力争走在前列,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集群。
比如,人工智能产业就可以有很多板块,像ChatGPT、DeepSeek类似人工智能的“大脑”。而谈到机器人,不能把传统几十年来工业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的各种独臂机器人或者各种插件机器人这一类机械化、自动化的工具当作真正的机器人。
真正的机器人要有“人的大脑”,具备判断能力、联想能力、创新能力这三种能力。现在机器人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机器人的时代正在到来。要不了10年、20年,全世界会有几亿个甚至几十亿个机器人。
未来,这些机器人将至少分成五类:第一种是制造业、商业、产业等领域使用的机器人。第二种是进入家庭的家庭服务、社会服务的机器人。第三种是可以做各种专业人士的机器人,可以是企业行政领导,也可以是建筑师、设计师等各类专业秘书式的机器人。第四种是具有脑机互动的AR、VR的各种头盔和眼镜,可以替代感知功能的各种智能终端。实际上,只要有这个头盔、眼镜,就可以替代各种终端脑机互动的活动。第五种就是已经在推进的车路云一体化的人工智能驾驶汽车或者无人机等。这五类机器人都必须是“有灵魂”的机器人,而不只是内置程序进行惯性式运行的机器人。
姚正安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
数学赋能各行各业发展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重大的科技发现和发展往往与数学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是科技部发文批准,依托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工大(深圳),联合粤港澳地区各高校的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界的力量,与企业行业学术交流和成果落地的高端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赋能。数学到底是如何和企业、行业进行交流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企业都会与数学领域交叉,通过数学建模、计算机等技术手段来实现各式各样的功能。
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已经走访了400多家企业,与100多家企业签约,并与40多家企业实质进行合作研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海洋科学与天气预报、医疗健康、中低空经济、应用数据技术理论与科学计算等领域,赋能湾区创新发展。
比如,我们做了一个中医小模型。以广东省中医院为例,有些老中医在医治疑难杂症成功率上可以达到97%。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何流传下来,并且通过AI使得这些经验更广泛地应用,我们就从这方面着手,希望运用数学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
同时,我们在理论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在图像处理、数值算法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探索。未来,中心将继续积极开展中低空经济支撑技术和智能规划等相关数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以企业、行业中的应用问题为切入点凝练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背后的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问题,研究、发展并应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解决企业、行业难题。
陈俊龙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人工智能将更好服务于垂直领域
假设我们要去北京出差,我们就和AI Agent(AI代理人或者AI智能体)说,“我要去北京出差,你给我规划行程”。接收指令后,AI Agent就会帮我们订酒店、订网约车,还可以将我们送到机场,到机场之后,还会安排接驳。到达目的地后,同样也会安排接驳。这一连串的动作,可以想象成有很多秘书、助理帮你做很多工作。目前,具备单一功能的软件都是存在的,但是需要人一个一个去操作。未来,这些功能都可以一键达成,只需要说一句话,AI Agent就会规划好全部工作。目前,国内已有一些科技公司研发类似的产品,相信未来也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重围。
我们可以看到,从2017年的Transformer发生之后,到2022年底OpenAI产生,一直到今年初DeepSeek(深度求索)在国内首发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了对千行百业的赋能热潮。
可以观察到,人工智能从早先的只有对话到现在的多模态功能,不仅有文字的输出,还可以进行语音输入、文字输入甚至视频输入。从对话式的机器人发展到像DeepSeek这样可以理解、推理的大模型,最终发展到Agent(智能体)形态。
未来人工智能将从ToB(面向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更多转向ToC(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做到“个人有感”,并且“多模联动”的协同模式将进一步涌现,实现大算力的提升和好算法的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将应用于云边智能、“具身智能+情智机器人”、大健康、数字平行人等多个领域。
比如,在具身智能上加入情智机器人,现阶段的机器人都是输入程序、赋予动作,在未来机器人会加上情智,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脑电波传递给机器人,让机器人知道我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动作。
几年前,我们都在谈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也就是AI在生物医药、生物治疗、药物发现等方面的应用。当前,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在工业领域,也就是AI for Engineering(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相信在未来世界里,像《黑客帝国》《钢铁侠》等电影场景会慢慢出现在真实世界中。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实习生/卢慧珊 李文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休闲)
- ·深中通道一汽车起火!明火于15时许扑灭,无人伤亡
- ·香港营养品分销商Fitness Fanatics(FIT.US)申请美股IPO 拟募资900万美元
- ·8岁自闭症男童在大理苍山走失已超72小时,涉事夏令营机构被调查
- ·港股午评|恒生指数早盘小幅上涨 乳业股表现突出
-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
- ·外交部:菲律宾在海上蓄意侵权挑衅是导致局势紧张的根源
- ·外交部:菲律宾在海上蓄意侵权挑衅是导致局势紧张的根源
- ·通胀“暂时论”再现!华尔街看好CPI公布后美股继续上涨
- ·21财经、经视频客户端升级,两端“合一”打造财经生活新服务
- ·台风“杨柳”逼近,汕头启动防风Ⅳ级应急响应